
*温馨的大家庭*
在日本,有一位中国妈妈,名叫子斋,育有七个孩子,年龄从3岁到24岁不等。
她说:
“我把别人二十年的育儿经历,每天都经历一遍。”
有人叫她“超人妈妈”,有人称她是“英雄妈妈”。
她不是育儿专家,却胜过专家。她用自己的真实生活诠释了什么是:
“真正的英雄妈妈,是即使深知儿多母苦,仍每天精神饱满,从容热爱生活享受其中。”
从“外求”到“内求”:觉醒的开始
在养育第四个孩子时,子斋老师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的“极限”。
那时候的她,每天疲惫不堪、充满怒火。直到有一天,她好像突然醒悟,开始每天睡前给自己打分。
她说:
“如果我今天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,哪怕家务没做完,我也是90分;如果我乱发脾气伤了孩子,哪怕家里多整洁,我也只有59分。”
这个评分方式,让她开始看清:
💬 育儿最重要的不是结果,而是过程;
💬 真正的好妈妈,不是完美的执行者,而是懂得觉察的修行者。

育儿,不是苦役,而是温柔的修行
在今天这个强调“少生优育”的时代,子斋老师却坚定地说:
“每一个孩子,都是我心甘情愿迎接的生命。”
“我愿意承担所有,只为他们的到来能带来幸福。”
她没有强调“我多能忍”,因为她深知哪怕心里只有一丝期待,痛苦就会随之而来。
她说:“我一开始想要生孩子的时候,就已经想好了自己全然接受。”她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决心拯救了她,让她在面对众多孩子和繁锁的家务时没有卷入痛苦的夫妻争战,依然每天有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精力源源不断地流出来。
这段话,击中了无数妈妈的心。
✅ 如果爱是自由的选择,育儿就不再是压迫和忍耐,而是一次次温柔的成长与自我修复。

七个孩子的家,如何维系秩序与爱?
子斋老师分享了一种来自“赋权与信任”的家庭智慧:
✔ 大孩子拥有“被尊重的权威”,小孩子必须听他们的
✔ 被尊重的大孩子自然学会去爱护弟妹
✔ 最小的孩子是“团宠”,不是偏心,而是爱的自然流动
不是“控制”,而是彼此尊重、相互支持。



育儿的终点,是照见自己
子斋老师分享了一段从抱怨到疗愈的心路历程:
虽然她在任何事上不期待丈夫,但是她依然内心痛苦。过去的她,常常因为看不惯丈夫的许多毛病而充满抱怨,对丈夫爱不起来。
直到某天她突然领悟到:
“我总说要心怀对众生的大爱,做到利他,可如果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爱不好、容不下,又谈什么大爱呢?”
念头一转,反观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问题,再看丈夫时,眼里的挑剔没了,只剩下包容。她开始接纳他的一切,心里的拧巴和痛苦瞬间消散,人变得轻松了。
从那以后,她看到的不再只是丈夫,而看成了众生,可以接纳起来包容起来爱起来了,爱不起来再不是别人的问题了而是自己的问题了。不再盯着别人改,而是向内修正自己,把日子过成了修行。
她开始可以改变自己了,转向自己,转向内在,开始修行日常。
她分享的几个具体实践,成了很多妈妈的起点:
✅ 写感恩日记:记录每天值得感恩的小事,让心归于当下。
✅ 好好说话:用温柔替代命令,用倾听替代抱怨。
✅ 甘心乐意做我该做的事:不是牺牲,而是选择。
✅ 放下对爱人的期待:学会非暴力沟通,把“希望你改变”变成“我先成长”。
✅ 理解爱是流动的:不是索取与控制,而是丰盈后的自然回馈。
“我们怎么对别人,最后也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。”
更新自己,做智慧妈妈
子斋老师最后说:
“我最遗憾的是,在只有两三个孩子的时候,没有及时觉察自己的心,每天只是用高高在上的方式教训孩子,给他们造成了很多伤害,这些伤害的后果后来又返回到了自己的身上来了。这个痛只有当妈妈的自己懂。”
“妈妈只要每天看见真实的自己,每天更新自己,就有希望。错了不可怕,怕的是看不见自己的错。从今天开始,去觉察、去成长,你就是最智慧的妈妈。”
这席话,像一盏烛光,点亮了无数妈妈的心。
更多妈妈的真实分享,欢迎持续关注我们。
NPO在日妈妈读书教育协会
💡 每周一场线上分享 | 📖 每月线下温暖相聚
🌱 一起在阅读中觉醒,在成长中同行
📲 如果这篇文章触动了你,欢迎分享到朋友圈,点亮更多在育儿路上的妈妈。
扫二维码,加入我们的社群,一起陪伴成长,照亮彼此!
コメント